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九下20课《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曹刿论战》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教师语言: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 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学生活动:了解知识,朗读课文圈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刿(guì) 鄙(bǐ) 玉帛(bó) 辙(zhé)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1. 故:(1)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故逐之(所以) 2. 以:(1)何以战(凭借)(2)必以信(按照)(3)必以分人(把) 3. 之:(1)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2)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3)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4)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5)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 2.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3.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1. 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2. 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3.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 )——胜战——( ); 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问——( )——释疑。 明确: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故事的脉络,感知故事梗概,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教师语言: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教师语言:本文描写了战前曹刿和鲁庄公的三组对话,朗读二人对话的文字,细心揣摩二人说话时的语气。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揣摩人物语气,读出两人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师生小结: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曹刿因为关心国家而展现的深谋远虑;鲁庄公因缺乏军事才能而表现出的无知,但又能虚心求教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为学生创造情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教师语言:文中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对照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后,进行对比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语言:从图表中的人物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和卓越军事才能,谋略过人的人。鲁庄公是一个缺乏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但又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的人。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教师语言:对照文章内容,进行对比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师语言:小组讨论,鲁国能够在长勺之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教师小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得民心者的天下”,我们要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毛主席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是充分发动了人民,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个能发动人民力量的军事家也必然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一场战争的胜利一定是与战争相关的各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实任何一个结果的产生原因都是多方面的。 【设计意图】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师语言: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请大家畅谈自己的看法吧。 【设计意图】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4. 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则君乐。(三国•陆凯) 5. 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康有为)